剖腹產是一項常見的產科手術,雖然安全性較高,但術後的恢復過程卻十分重要。特別是在產後的前五天,媽媽的身體會經歷著大變化,是身體逐步恢復和適應的關鍵時間。一起來了解這段時間內的恢復流程吧。
第一天:手術後的初步恢復
手術結束後,媽媽會被送到恢復室,接受醫護人員的監測。在這段時間內,醫療團隊會觀察生命體徵,如血壓、心跳和呼吸,並根據需要給予止痛藥物,幫助舒緩手術後的不適。
第二天:疼痛管理與腸胃功能恢復
隨著麻醉藥的逐漸退去,切口處可能會出現疼痛感,醫生會根據情況調整止痛藥的用量。此時,導尿管通常會在18至24小時內取除,媽媽需要自行開始排尿。腸道功能的恢復也是重要的指標,醫護人員會鼓勵媽媽多喝水,並從流質食物開始進食,幫助排氣,這是腸道逐步恢復的標誌。儘管身體仍在休息,但建議媽媽在醫護或親友的幫助下開始進行輕微活動,例如起床走動。這樣做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,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,也能刺激腸道蠕動,預防便秘。
第三天:進食固體食物與哺乳啟動
如果腸道已經逐漸恢復排氣功能,媽媽可以開始嘗試吃一些較為固體的食物。這時候,媽媽也可以開始頻繁哺乳,這不僅有助於促進母乳的分泌,還能刺激子宮收縮,幫助子宮逐步恢復到孕前狀態。哺乳期間的適當休息與營養補充,對媽媽的身體康復很重要。
第四天:活動量逐步增加與傷口護理
在這一天,媽媽可以逐漸增加活動量,但應避免劇烈運動,以免影響傷口癒合。同時,保持傷口乾燥與清潔是預防感染的關鍵,媽媽可以開始淋浴,但要小心不要擦拭傷口,避免摩擦造成傷害。
第五天:出院準備與注意事項
多數剖腹產的媽媽會在第五天獲准出院。在出院前,醫生會仔細檢查傷口,並提供護理指導,包括疼痛管理、傷口護理和適度活動的建議。這段時間內,媽媽需要大量休息,並在家人的支持下慢慢恢復。如果出現異常情況,如嚴重疼痛、傷口紅腫或發熱等,應立即聯繫醫護人員。